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丁青要闻

布托村依托资源优势让牦牛角变身致富“宝”

2020年06月28日 08时28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在上山挖虫草前,村民嘎松次仁仔细地把自家的牦牛角收集整理好。他喜滋滋地说:“以前杀了牦牛,牛角没有什么用处,都拿去扔掉。现在我们村有了牦牛角加工厂,厂里经常来收购牦牛角。你看我这20个牦牛角,可以卖80多块钱呢!可真是变废为宝了。”

说起牦牛角加工厂,就得从丁青县丁青镇布托村的自然条件说起。

布托,藏语意为“毛场”,位于丁青县丁青镇西北部。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但草场总面积达317758亩,是典型的牧业村。全村以饲养牦牛为主,2019年实际存栏牦牛5306头,再加上背靠丁青县牧区,为牦牛角加工厂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牦牛角。

而在以往,牦牛角对于布托村牧民来说,没有大用处,大多数都是随意扔掉。这一现象,自2019年底开始基本看不到了。

2018年3月,布托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依靠本地纯牧区牛角资源丰富的优势,申请建立牦牛角加工厂。

2019年4月,自行钻研一年无果的布托村决定从外部引进技术,并从“谭木匠”公司采购了一批机器。随后,丁青县人社局在布托村开设了一期牦牛角加工技能培训班。邀请原“谭木匠”木梳设计、制作工人授课,对自愿参加的9名村民进行培训。

这时,培训班中的的刘清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刘清是丁青县一家彩钢店的老板。当时正在布托村搭棚子。他趁下班时间去培训班旁听制作牛角梳的方法,“我当时就是想着给我爱人亲手做一把梳子,没有别的想法。”刘清说。

培训期间,村民们由于放牧、打零工等原因,只能断断续续地学习技能,到最后只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相反,刘清肯琢磨、钻研,就连技术人员都夸他有做牛角梳的天赋,这也使他有了一些想法……

2019年年底,布托村“两委”决定把牦牛角加工厂以一年一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刚好刘清对制作牛角梳有极大的兴趣,平时自己也在认真琢磨制作方法。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承包了加工厂。

厂子有了,原料还没有。刘清开始到处收购牦牛角。他只收购生长时间在两年以内的牛角,因为生长时间太长的牛角的纤维已经被破坏了,制作的牛角梳子容易裂开。牦牛角并不难收,早在建厂前,驻布托村村工作队就在宣传牦牛角回收的好处。记者了解到,收购牦牛角价格是一公斤4元,牧民也可以选择等物交换,例如拿牛角交换洗发水、卫生纸、牙膏等生活用品。刘清说:“基本一个牛角有一公斤,一般牧民家最少都有20个以上。以前牧民们都把牛角当垃圾扔掉,当我们去收购的时候,他们才想起来,再把牛角从垃圾桶捡回来卖给我们,这不仅保护了环境,还使废物再利用,变废为宝。”

一个多月时间,刘清就收购了1000公斤的牦牛角。在他的小展柜里,摆放着几十把牦牛角梳子。鱼形的、树叶形的、凤凰形的……“都是按着‘谭木匠’技术人员留下来的册子制作的。”刘清说,“一个牦牛角可以做2-4把牛角梳,一把的平均售价为100元。但是由于技术不太成熟或原料不太好,报废的也比较多。今年4月份,我们草开工,所以到现在收入不到5000元。”

对于牦牛角梳子的市场前景,刘清丝毫不担心。因为牦牛角梳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旅游市场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类产品。他打算今年7月,开一个牛角梳技能培训班,到时从学员中选几人去加工厂上班。预计能为布托村提供4至5个就业岗位,也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