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丁青 / 旅游丁青 / 民风民俗

丁青县民风民俗

2020年05月11日 03时49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服饰

丁青农区的服饰主要有藏袍、衬衫、藏裤等。

由于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西藏各地的藏装式样也不尽相同。丁青藏装居民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农牧区、城镇居民中年龄较大者均喜穿藏袍,但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除在重要节日穿着本民族服装外,平时多穿汉装。

丁青县藏装的基本特点同其他地区相同,为长袖、宽腰、大襟、直裙。农区和牧区的服饰依据气候条件和劳动强度的不同而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藏族男性和女性服饰的制作和用料也有所不同。

丁青藏族妇女在穿着藏装时,都喜欢在藏装外围一种叫“帮典”的多彩围裙,主要作为装饰物使用。藏鞋(实为藏靴)也是西藏群众在衣着上的一大特色。丁青藏族男女都喜爱装饰,特别普遍爱用玛瑙(也叫猫眼石、九眼珠)、珊瑚、绿松石、琥珀、珍珠、金银、象牙、玉器来装饰打扮自己。还有各种花纹的金银玉镯子,镶有珊瑚和九眼珠的戒指以及各种项链、金银腰带、小腰刀、针盒、火镰盒等都是丁青藏族男女的装饰品。

食品和饮料

琼布丁青藏族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糌粑、春麦粉、酥油、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饮料以酥油茶、奶茶、青稞酒为主。

琼布牧家游 跟随节气不断地迁徒游走,每一个季节都是新的开始。

帐篷是由牧民们所养的牛、羊或牦牛的毛编制作成绳用以支撑帐篷;牦牛角做帐篷桩,加以固定在空旷的草地形成的篷屋。分有“黑帐”、“白帐”两种。不管在何处搭帐篷,牧民们都不会忘记在连接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星罗棋布的帐篷和纷纷飘扬的经幡把雪域高原装扮得更加美丽。现在的帐篷又有了新的功用,它为广大游牧民相聚一起载歌载舞、欢聚庆收、提供了娱乐休闲之所。

丁青的居民建筑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由于丁青地处高原,其居民也有着与地理和气候相适应的特点。牧区以帐篷为主。帐篷是用牛毛线织成粗氆氇,缝制成长方形的帐篷。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用牛毛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且拆装灵活,运输方便,使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在牧区,除了帐篷外,现在还修建游牧民定居点。这种定居点主要是在夏季牛羊外出游牧时留下小孩和老人居住,以便守房,另一方面便于小孩上学。冬季将牛羊赶回,里间住人,外间圈牛羊。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造型与农区相似。

出行

琼布丁青位于横断山脉,山高谷深、羊肠小道甚多,解放前没有一条公路,交通十分不便,定情人外出经商、朝佛、走亲访友除靠步行外,还有骑马、骡的习惯;驮运物资除人背外,还有牦牛、骡、驴等驮运。

丁青桑多、当堆一带多用骡、驴驮运物品,骡适应山区硬石路,耐力好,负重力强。牧区乘骑,老人和小孩常用牦牛,牦牛无 ,以鼻圈系缰纵行,牛背上垫加后羊毛垫即可。

新中国成立后,国道317的开通,丁青群众走出了大山,寻找到了一把致富路的金钥匙。随着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富裕了的丁青藏族群众自己购买拖拉机、汽车跑运输,郊区农民有的开私家车、有的骑摩托车到城镇办事情,出行往返十分方便。骑马出行已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传统礼仪

哈达是一种丝制品,长短不一。哈达是注重礼仪的藏民在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在藏族居住区献哈达是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在丁青凡觐见佛像、敬X活佛、拜会尊长、迎送贵宾、婚丧嫁娶、民俗节庆等都有哈达的习俗。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吉利、诚挚、善良、正义、忠诚和幸福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繁荣,所以哈达一般以白色为主。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哈达顺长叠成双层,折叠口朝自己,用双手恭敬地呈献,以表示佛教中四大皆空的教义和对对方的尊敬之意。哈达的顺长标志着友谊、友情的永存。通常给活佛、长辈敬献哈达时,要求躬身90度,双手捧哈达过头顶,献到对方的手中或座前,如对方骑着马,也可以将哈达系到马蹄上;同辈之间敬献哈达,一般略躬身平伸双手将哈达捧送到对方手中或腕上即可;若对晚辈或下属献哈达,可将哈达搭到对方颈项上或送到对方手臂即可。

敬酒茶: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礼貌

到藏族家中做客,主人便会敬酒敬茶,酒一般为青稞酒,茶为酥油茶。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一般为15-20度。敬客人时,客人必须先喝三小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女主人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的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礼貌。

丁青县是昌都的西大门,也是国家正在开发的黄金旅游线路—茶马古道北线(成都、延安、康定、丁青、拉萨)之要道。境内生态完整,山川壮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民俗风情独特,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奇的旅游热土。

传统节日

丁青传统节日有藏历(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燃灯节、崩果节、沙呷达瓦节、壤青节、壤穷节、藏历小年。除此之外,县城每年8月举办热巴艺术节。

藏历新年:点酥油酒、烧香敬祭天神和祖先,全家一起团年饭。

每年一进入藏历十二月丁青藏族群众便开始制作节日食品,酿制穹,除夕前两天清扫房屋,贴上新年画,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画上“八吉祥徽”,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吉祥图案,表示吉祥永恒。除夕前一天,各家要吃“古突”。男人“二十洗年头”,除夕日上午妇女“三十仙女洗头”,下午要煮人参果,牛羊肉、炸油条、煮新茶、做酸奶。晚上摆供品,点酥油灯、烧香敬祭天神和祖先,全家一起吃团年饭。大年初一,妇女早起床,带上糖果、青稞抢先来到河边打“星星水”(水里倒映着天上的星星,藏族认为这样的水最吉祥)。新年第二天开始“互吃新年”。新年第三天是祭神日。

藏历小年也称羔牍年,是藏历十二月一日。丁青的觉恩、桑多、沙贡、协雄、丁青、色扎、尺牍等乡镇都有过小年的习俗。当地群众说,过完小年就该忙地里的农活,所以藏历小年反而过得比藏历新年还隆重,在藏历新年到来时只是象征性的过一下。

燃灯节点燃酥油灯表示对祖师宗喀巴的敬意。

是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人们为纪念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圆寂举办的灯会。夜幕刚降临,城镇和农村牧区家家户户都点燃灯表示对祖师宗喀巴的敬意。这天,格鲁派寺院喇嘛都要吹奏长号和唢呐,颂经祈祷。

热巴艺术节暨虫草交易会

丁青县热巴艺术节历史悠久,是高原文化艺术中的一技奇葩;虫草在全区乃至内地许多大中城市都享有盛名。丁青县为了挽救和保留热巴这一历史传统艺术,并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招商引资,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8月在全县召开热巴艺术节暨虫草交易会。活动期间,表演特色节目和赛马、拔河等体育活动。歌舞节目结束后,人们携带被褥和足够几日用的食物 、美酒、帐篷等生活用品,到水草丰茂、地域平坦的草坝上或山林草坝间,塔起帐篷,铺上卡垫,尽情玩耍,尽情方归。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居民在过传统节目的同时、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现代节日,丰富了藏族群众的生活,也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社会的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